每年求职季,爱卡拉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程世嘉会收到许多份履历,但今年特别令人印象深刻,每位应徵者的英文都优美又通顺!做为跨足 AI 领域的新创执行长,他马上联想到近来持续引发骚动的工具──ChatGPT。

他把履历部分内容上传到AI侦测器。果不其然,有超过7成的自述都是由人工智慧生成。

美国最大线上论坛Reddit也有一位会员分享,自己透过ChatGPT拿到工作。他形容,原本投递履历几乎石沉大海,没想到用AI修改後,面试邀请如雪片般飞来,「对跟我同条件的应试者来说,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」。

在程世嘉的Facebook动态中,回覆者分为两派:支持的人认为,AI是趋势,应该鼓励使用,尤其是其他人都在用,你却不学习,不免让人感觉「这个人不是认真想找工作」;反对者觉得,连履历都不是自己写的人,一点都不真诚!而且,履历一旦被编修过,行文会变得像机器人一样死板,难以判断面试者的个性和公司文化是否相合。

当AI美化履历可能渐成风潮,我们该怎麽思考与应对?

从两方的争论中,不难看出主管们的焦虑。主要的问题有3个:

第一、该不该让受试者用AI美化履历?

第二、收到优化过的履历,该怎麽明辨真实力?

第三、面试技巧,要怎麽因应AI时代而改变?

该用AI写履历吗?
能展现积极态度但效果有限

针对第一个问题,师大科技应用与人力资源发展系优聘副教授孙弘岳认为,这是无法阻挡的典范转移。

他笑称,自己第一份工作在金融业,当初求职,上海银行便要求应试者的自传要用手写,希望从字迹是否端正、有无错别字,看出对方的个性是否严谨、适不适合这一行。

然而,现在有谁要求履历要手写呢?大家只会标明「请用Word档案」,更不用说应徵者普遍都会套用网路上的模板,让设计更精美,「你就把ChatGPT当作又一次Word革命就好了」,他说。

进一步分析,AI强化的是面试者的自我行销和图文表达能力。换言之,如果招聘的职缺不在意这些职能,对方是否用AI写履历根本没差别;反之,如果上述能力,是这项职缺的重要条件,那麽懂得用AI更好,因为不用公司教,面试者就懂得运用AI辅助工作,是即战力!

震旦云总经理林敬宝也认同,面试者愿意运用工具来帮履历加分,其实是积极态度的展现。

而且,「履历(其实)只占面试流程的10%,」林敬宝直言。主管不大可能因为履历写得好,就叫应徵者明天来上班,所以美化效果其实没那麽夸张。

AI虽然不影响招募结果,但先进复试的人,成功机率自然高一些,企业不会担心因此排挤掉好人才吗?凯基银行人力资源处经理叶晋嘉提醒,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是,两位面试者的学历、经历和专业等客观条件都完全一样,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。

更不用说,全球都在缺工,金色三麦管理处协理洪毓璞便指出,「服务业完全没有AI的困扰,」人才需求大於供给。

ChatGPT真正影响的,其实是应试者和中小企业主。

求职者注意!
学经历筛选标准,会更严格

表面上来看,AI好似让应试者更有竞争力,能拿到更多面试机会,但那只是早期使用者的红利,一旦每位工作者都使用AI,反而会强迫面试官更关注客观事实,比如是哪个学校、科系毕业的?曾任职於哪些公司、做什麽工作?多益成绩几分等。

「AI只能优化你的经历,不能无中生有」,一位台达电的人资主管强调,未来履历关不一定会消失,但筛选标准可能会更严苛,甚至是非零即一。

这对非理工职缺而言,尤其不利,因为好工作僧多粥少,为了避免履历上的辞藻难分轩轾,以致太多人进面试关,只能提高客观事实的门槛,像是学历必须最顶尖、学业成绩平均点数(GPA)一定要满分,其他人则完全不考虑。

而中小企业主由於缺乏预算建立自己的侦测工具,是有可能被美化的履历骗倒,但叶晋嘉建议,老板和主管们应该转换思维,藉机检视自己的招聘流程,哪些会因为AI而变得没有意义,「从加法变成减法,简化流程才有竞争力」。

举例来说,许多公司习惯在面试之前,要应试者填一堆基本资料、做一系列测验,甚至录短片自我介绍,这些随着AI普及,都可以删去,因为它们都可以透过AI事前准备,失去了监别度。而当其他公司的流程不再冗长,你的面试流程却还要几周才能跑完,人才先拿到其他职缺,自然不会等你。

说穿了,决定一个人能否进入公司,还是要看面试,而不是履历。而面试考验的,是人资主管的本职学能。林敬宝把它分为3步骤,包含「听他说」、「看他做」以及「听别人说」。

面试官3招必学!
准备无法用AI演练的考题

「听他说」不是「考对方」这种上对下的模式,因为一问一答的题型,很容易事前准备。一旦能被预测,就可以透过AI找出最佳解。更好的方法应该是跟对方讨论,引导出对方的想法。当应试者发觉,来面试也能有所收获,对公司观感自然佳,更可能留下。

举例来说,个案面试(Case Interview)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。它要求应试者在20至40分钟内解决一个陌生问题,并只提供一些基本的背景资料,比如公司所处产业、产品、经营状况等。

由於条件有限,应试者必须向面试官寻求协助,比如索取解决问题需要的资讯;面试官也要适度引导,才不会让应试者卡关,因为测验的目的不是要他找出答案,而是观察对方的逻辑组织、沟通表达和抗压等能力,了解是否为一位合格的候选人。

孙弘岳指出,目前验证最有效的面试技巧,仍是行为面试法,请应徵者描述过去发生过的一个挑战,他采取了什麽行动,结果如何。行为面试法之所以有用,是因为真正做事的人,会很清楚知道每一步的细节,若受试者答不出来或含糊其辞,就能看出履历是否夸大。

不过,这非常考验面试官提问的功力。而且,现在应徵者又可以透过ChatGPT来练习,对主管面试技巧的要求恐怕会变更高。

「看他做」则是现场测验,直接观察受试者的动手能力。不论是现场做简报、生文案或写程式,只要一断网,轻松就能看出真实能力。

最後,「听别人说」,就是资历查核(Reference Check),现在很多公司还是当走过场,不一定会真的打电话,但随着AI越来越强大,直接问前任主管的看法,可能更直接且有效。

孙弘岳补充,Google是最早应用人工智慧於面试的组织之一,但他们现在依旧只在履历关采用AI。因为,AI是由人来设计,人如果有偏误,AI自然也会有。因此,他们在2次面试之後的流程,反而增加人的比重,要求多位主管一起面试,互相消弭偏见。

AI弭平英文写作差距
人才出海更容易,加快外流

雇主真正要担心的,反而是ChatGPT弭平英文写作上的差距,让求职者能够更轻松的跨足海外。孙弘岳便曾遇到一位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向他抱怨,ChatGPT威胁的是美国人,因为它让非英文母语的应试者,也能在写作上达到90分。一旦人才外流,AI招募就变成了假议题,因为根本没人可招了!

(作者:高士闵;本文由《商业周刊》授权转载;首图来源:shutterstock)